今年香港以至全球都經歷破紀錄的最熱夏天,十月的香港仍在酷熱之中。監獄在囚者是最受熱苦的人群之一,獄中酷熱問題近年引發關注,早前有建議為囚者安裝冷氣,隨即引發抨擊。究竟,忍受酷熱是否是囚者的應有懲罰?抑或,冷氣在今天社會已是監獄中的一種基本人道設施?
。。。。。。。。。。。。。。。。。。。。。。。。。。。。。。。。
踏入十月,按常規氣節,炎夏應逐漸遠離,但恰好相反,香港當下不單繼續酷熱,更剛剛渡過了一個百年一遇的最熱中秋節——9月29日中秋日錄得33.7°C高溫,天文台發出酷熱天氣警告,是自1884年有記錄以來最酷熱的中秋。
9月本不屬酷暑月,但剛過的9月,只有4日不屬「炎熱」(28-32°C)或「酷熱」(33-34°C)天氣。
香港與全球今年經歷了史上最熱的夏天
在香港,天文台今年新增了「極端酷熱」警告,並形容今年的6月至8月,是「有記錄以來最炎熱的夏天」,期間共發出了38日「酷熱天氣」警告(33-34°C),另9日發出「極端酷熱」警告(35°C或以上)。其中,7月27日錄得36.1°C,是自1884年以來的最高溫;8月則經歷了15個熱夜,也是歷年8月的最高紀錄。
在全球,許多地方亦捱了破紀錄的熱浪,世界氣象組織今年錄得史上最熱的6月及7月首星期。
最受熱苦的人:戶外工人與在囚者
全球暖化下的滾燙夏天,最受熱苦的人群除了是戶外工人之外,也許就是沒有空調設備下的監倉囚犯。
想像在一年最熱的5個月內(5至9月,近年早至5月已歷酷熱天氣警告),如果時刻被困在沒有冷氣的囚倉或監獄工場,會是怎樣的感覺?囚倉溫度更會比監獄外高。關注囚權人士、前立法會議員邵家臻就指出,監內溫度可達38度。雖然在囚者可以離開滾熱牢房去戶外「放風」,但卻只是在艷陽下的操場運動,是另一種火烤。
戶外工人也大汗淋漓,炙熱下辛苦勞動,只是他們收工後,仍可到商場嘆嘆冷氣,喝杯凍飲,回家洗個冷水澡,但這些都是囚友無法做的事。
近年,隨著大批人士因政治訴求而繫獄,他們之中有從政者和公眾人物,親歷監獄中炎夏的酷熱之後,把問題帶到公眾的討論之中。這批人士慣於發聲,公眾遂得悉更多監內情況,在此之前,囚犯一直經歷著怎樣的酷熱,外界難以得知,亦鮮有關注。
囚友在無冷氣的監倉內淒厲爆粗
香港和全球越來越熱,香港監倉沒有空調,主要靠風扇及通風系統散熱。
在2年前入獄的一些從政人或媒體人描述了囚倉的酷熱情況——前立法會議員林卓廷熱得生熱痱,需以牙膏敷上皮膚止痕,用水弄濕身和睡在地上散熱。環保運動出身的前區議員譚凱邦自言「非常捱得熱」,卻指赤柱監獄的熱「已超越人類極限」,他每晚在熱下要待到凌晨1、2時才能入睡。網台主持傑斯描述囚友在酷熱之中,幾乎所有人赤裸,用漱口杯盛水淋身,弄得囚倉滿地濕如公廁,並經常聽到囚友淒厲爆粗大叫:「熱x死喇」、「好x熱呀」。曾於2014年參與佔中運動而入獄的前中大教授陳健民曾在臉書貼文,指自己坐牢時的監倉如同「蒸爐」,「熱到連呼吸也有困難」,形容囚友像熱鍋上的螞蟻,因而發火大罵懲教署違反人權。
獄中的常規風扇不入囚倉,近乎虛設
現時的囚倉沒有空調,大多數囚倉的內部沒有風扇,風扇是安裝在囚倉以外的走廊,囚友是靠風扇的風吹進囚倉,才感受到風。根據出獄囚友及監獄更生事工人員了解,囚倉內不設常規掛牆風扇的原因,是防止囚友借風扇吊頸自殺,而過去,亦曾有囚友在走廊的風扇上吊。
曾因縱火而坐牢2年零3個月的阿C(化名),去年(2022年)初出獄,曾囚禁於5個院所:茘枝角收押所、赤柱監獄、小欖精神病治療中心、石壁監獄及壁屋監獄。他回憶天氣酷熱的情況,被本網媒要求嘗試量化熱度——如果在烈日下的球場跑圈後的熱算是10分的最熱程度,則住在頂層的囚倉最熱,有7、8分熱,而在地面屬最低層的倉熱度最低,只有3、4分熱,但他指最大的問題是翳侷,不是熱。
阿C的囚倉沒有風扇,靠走廊的風扇開動後把風吹進去倉內,但作用甚微。他解釋:「風不怎麼入到倉內,因為走廊的多把風扇對吹,風吹到散亂,入不到倉。」

監獄洗衣工場「最地獄」
阿C是不到30歲的年青人,自言能忍受囚倉酷熱,但有一事他形容為「最地獄」的,是在壁屋監獄日間洗衣工場工作,乾衣時機器發出的熱力,在炎夏無空調的室內,倍加要命。
應對在沒有冷氣的囚室連風扇作用也是似有還無的情況,懲教署於2019年開始引入防自殺式的滾筒扇安裝在囚倉內。前懲教署署長胡英明2年前接受媒體訪問時說,自他出任該署署長後,2019年已在赤柱監獄囚室首次試用這些滾筒扇,當時預計2021年第三季可完成約600個囚室的安裝。

現任懲教署署長黃國興今年8月回覆前立法會議員劉慧卿關注監獄酷熱情況並促請當局採取行動時,表示該署已在各懲教院所的囚室內安裝了逾1,600部滾筒扇(劉慧卿臉書2023年8月23日貼文)。
這逾1,600部滾筒扇佔了全港懲教院所內所需安裝的全數多少比例?本網媒詢問懲教署全港懲教院所合共有多少個囚室,以及未來還再安裝多少個滾筒扇及何時完工,該署未予具體答覆,只謂:「本署會考慮保安、院所運作及其他工程部門的意見等因素,持續採取適當措施改善院所空氣流通情況,為在囚人士提供人道和健康的覊管環境。」(下稱「懲教署回覆」)
從事監獄更生事工的資深人員、十分熟識監獄情況的阿輝(化名)對本網媒表示,按現時合共22個懲教院所(撇除更生中心、醫院羈留病房及精神病治療中心等)推斷,這1,600部滾筒扇佔全港所需總數只有1成至1成半。
在囚倉內安裝滾筒扇仍作用不大
若推斷接近實況,就是全港有8成或以上監倉內都無涼風設備。
懲教署網站則顯示,該署的院所現時照料7,751名在囚者,按此以常識推斷,1,600部滾筒扇或遠遠未滿足所有囚倉的需要。
但阿輝指出,滾筒扇進倉其實作用不大,因為安裝在樓底很高的牆頂,風在上面過,人在下面沒有涼風。

當局多項措施降熱
黃國興回覆劉慧卿的信件中亦提及懲教署其他舒緩監獄酷熱的連串措施:
- 自2020年起加裝和更換2,300部風扇,現已有逾15,000部不同類型的風扇安裝在院所內。
- 院所飯堂及吸煙間安裝抽風系統以加強空氣流通。
- 自2018年起於赤柱監獄改建囚室閘門,以欄柵式(取代密封式)閘門令室內通風,現已完成更換300個閘門。
- 同年在赤柱監獄更換通風效能較佳的新式窗戶,已更換了1,000隻。
- 推展在各院所上蓋塗上隔熱油漆,以降低建築物表面溫度。
- 在院所上蓋加裝太陽能板或種植植物,以吸收熱力。
- 在室外運動場裝設上蓋及提供帳篷或太陽傘予囚友乘涼,安裝牛角扇,及確保囚友有足夠飲用水。
有關風扇措施的效用以上已討論,其近乎形同虛設,而上述其餘措施是集中通風和隔熱減熱,屬於減低劣勢(less worse off),而非增進環境的有利情況(better off),例如製造涼快感。
可以想像,若在33°C以上的酷熱中,既無冷氣,有風扇但作用不大,其他通風系統只能令空氣流通一點,24小時如是,囚友可算是被熱煎。
早於2年前,就有不具名的資深懲教人員向媒體指出,自當年的署長胡英明上任後,已嘗試不同方法改善情況,「但公眾必須理解,監獄內沒有空調,即使加裝更多風扇,亦難與外間相比」。
劉慧卿建議安裝冷氣,署方現無此計劃,建制圈指斥
黃國興回信後,劉慧卿提出3項建議以提供更人道的羈押環境,其中一項引發建制派強烈指斥,就是「在合適位置安裝冷氣系統,以抵銷歷史悠久的監獄建築結構上散熱效能的先天不足」。
懲教署回覆本網媒查詢時,表明「現時並無計劃為在囚人士提供冷氣」,但提及會考慮各項因素,持續採取適當措施改善院所空氣流通情況。
以常識角度思考,以香港今天的生活和科技水平,一般建築物在設計和興建時,都預留空調設備的配套(例如預留空調位置及電壓條件),或直接提供冷氣設備,這情況出現於各類處所,如住屋、學校、醫院、商廈、休閒館,甚至公廁。在現時的監獄內部,除了囚倉及囚友工場沒有空調外,其餘位置如懲教人員辦公室及訪客等候區等,都有冷氣。那麼以今天的生活形態推想,不設冷氣是否故意安排?是否屬協助囚友改過更生的措施之一?
本網媒就此向詢問懲教署,未獲直接回答,只提及該署的一般政策原則,即上述本文第18段標示的「懲教署回覆」。
建制派KOL:懲教,就是透過懲罰來教化犯罪者……很熱都無冷氣是懲罰
建制派時評人屈穎妍指斥劉慧卿的安裝冷氣建議:「坐監都要享受冷氣,這是甚麼社會教育?『懲教』,就是透過懲罰來教化犯罪者,熱是一種懲罰,很熱都沒有冷氣都是一種懲罰。」
本網媒詢問懲教署上述屈之言論是否正是當局的懲教政策,該署對此不作評論。
本網媒就此電郵訪問前資深懲教人員、現為犯罪學及更生制度學者,於本港及海外多所大學從事教研工作的關明德博士,分享他以懲教理念及實務經驗,對囚室安裝冷氣訴求的看法。
囚倉沒設空調是否屬懲教政策以助更生?學者:不必然為在囚者提供更好服務
關博士指出,應否在囚倉安裝冷氣,是懲教專業一個長久不休的辯論議題,涉及保安、財政、監獄管理、人權和法律等多方面考慮。懲教理念中,囚者因做了傷害別人或社會的事,在法律上承受合理的後果,包括監禁;而監禁會帶來預期的合理限制,這些限制或會令人感不悅,甚或痛楚,以作為做錯事的償債或懲罰(restitution / retribution)。在懲教所內,會按著一個「不會更差」(no worse-off principle)的重要文明原則,向囚犯提供不差於公眾可得到的服務,例如現時囚犯有免費醫療服務,不差於普羅大眾所享用的;另一方面,現時很多公共設施,特別是公屋,政府都沒有提供冷氣,那麼,對在囚者也不必然要提供更好的服務(better off service)[如安裝冷氣]。所以,政府不在懲教院所全面提供冷氣,也不是不合理。
問題或在於如何劃一界線,以界定由冷氣緩解酷暑,是屬於更好的服務(better off service),是已經高於人道立場的最低要求,不提供也無礙?還是,在最炎熱季節,尤其全球暖化加劇的年代,當監獄中的風扇形同虛設(參看本文第9、12、14、20段)、飲用水是熱的、每天不可洗澡多過一次、常識判斷酷熱有機會引發熱病(如中暑),那麼安裝冷氣是否屬於人道措施?還是屬於可有可無的奢侈享受?又或屬於縱容囚犯、削弱懲教作用的過分要求?
聯合國囚犯待遇標準:無酷刑、殘忍、不人道、辱人格
聯合國「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標準規則」(又稱「曼德拉規則」)第1條,奠定囚犯待遇的基本原則,是以在囚者固有的尊嚴和價值予以尊重,不應遭受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
至於現時香港囚友在懲教署多種通風及其他措施下,仍在夏季承受著酷熱,算不算已達到了「酷刑」、「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程度?
資深傳媒人郭志仁兩年前,曾引述上述聯合國囚犯待遇文件的序言,指應以當代思潮及最適合制度為基礎,說明甚麼是人民普遍同意的囚犯待遇。按此,郭志仁認為,有關改善香港夏天監獄酷熱問題,亦應以當時2021年的眼光和標準,以common sense(常識)足能判斷囚者的通風降溫設備是否合理合時:「幾十人活動室只有幾把舊式風扇、夏天也只有熱水供應、監倉沒有合規的方法打開窗戶等等,用common sense想一想,就有答案。」
美國德州囚犯今年在獄中酷熱下猝死,引發公眾輿論要求監獄全面設冷氣
恰巧,今年年中在美國,公眾輿論中亦出現一場監獄囚倉應否安裝冷氣的熱議,事緣一名36歲的青年囚犯Jon Southards於六月時在一個德州沒有冷氣的監獄囚倉內猝死,死因不明,但輿論普遍懷疑與當時的熱浪有關,當時六月的氣溫高達37.8°C;而同月,亦有另一名35歲囚犯Tommy McCullough在沒有空調的德州監獄死亡。在六月中至七月中的一個月內,德州的監獄內就有9名囚犯死於心臟病發或與心臟有關的疾病,他們死時是身處逾37.8°C下沒有冷氣的囚倉,另有14名囚友在極端酷熱下死因不明。
事件引發家屬及囚權組織請願,要求德州所有監獄全面安裝冷氣,部分國會議員亦加入倡議。

在美國,少數的監獄囚倉是有空調的,但比例不高。例如在德州共100所監獄中,三分二的院所內大多數起居地方沒有空調。當室外氣溫達逾37°C時,鋼根與混凝土的監倉室溫再高一些。另外,美國13個州份的監獄亦沒有全所供應的中央冷氣。今年德州囚犯猝死後,輿論關注應否讓全國的監倉均設冷氣。
美國囚犯家屬:「他們正在為其罪行付代價,不要活烤他們」
逝世囚犯的家屬與囚權人士抗議時穿著T恤的標語說:「Our loved ones are paying for the crime. Don’t bake them alive.」(我們所愛的人正在為其罪行付代價了,不要把他們活活烤煮。)關注此事的國會議員Carl Sherma表示,這事不是一個政治議題,是人道議題。
死去的35歲囚犯Tommy McCullough的姊妹Kristie Williams敦促作為民意代表的美國立法議員,有責任確保獄中囚犯的生活條件「優於動物收容所」。
承受酷熱的美國囚友發出心聲:「我明白我們是囚犯,我們犯了錯。我們為自己的錯付出代價是一回事,但活成這個樣子是不對的。」
德州刑事司法部門回應輿論時公布一些與獄中酷熱相關的病例及死亡個案數字時稱,今年至六月止,共5名囚犯因熱得病(heat-related injuries),去年六月則有3名,而自2012年至今11年內,德州沒有任何囚犯因熱而死亡的個案。至於那些六月時在德州監獄經歷熱浪時死亡的囚犯,部門謂在調查完成前標籤任何死亡與熱有關,是不準確的;而部門已有多項措施降熱,包括提供冷床(cooled beds)及評估囚友對熱的脆弱性,較弱者會優先安排到獄中有冷氣的處所。
然而,民間對官方數字有所質疑,尤其不相信在過去11年內,德州沒有任何因酷熱致死的囚犯個案。
美國大學研究:氣溫上升與獄中每日死亡率風險成正比
美國去年底一項大學研究檢視了德州監獄內3,464個囚犯死亡案例,發現在華氏85°F沒有空調的監獄內,每當氣溫上升1度(華氏),每日死亡率的風險就上升0.7%。按此推斷,由2001至2019年間的熱暖月份中,德州監獄內死亡個案總數的13%,即271人,很可能因極端酷熱天氣致死。研究總結指,德州監獄的空調政策可能對保護最弱勢的獄中群體的健康十分重要。
長期在酷熱下會惡化的疾病:高血壓、抑鬱症、哮喘
美國肯特大學社會學網上課程去年一篇博客文章指出,長期處於酷熱環境下會引發嚴重疾病,而監獄囚犯尤其脆弱,因為他們身處的環境本已惡劣,包括擠迫及缺乏可令自己涼快的選擇,極端的熱會導致心臟病發、中風或腎衰竭。幾類人士在熱下有更大的健康風險,他們包括正在服藥治療高血壓及情緒病(尤其抑鬱症)者,酷熱對他們有不良影響;而較年長者在酷熱下有更大罹患心臟病的風險,而心臟疾病或呼吸系統病(如哮喘)在酷熱下亦會惡化。
那麼在香港,有多少囚友曾因熱致病或死亡?這亦是劉慧卿詢問懲教署的資訊訴求之一:「公開每天各監獄內各囚室及活動室的溫度,及因天氣酷熱而中暑、熱衰竭,而需入院治療或因而死亡的數字。」
懲教署:無備存囚犯因酷熱天氣引發熱病或死亡的數字
本網媒亦向懲教署查詢自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期間,有多少在囚者因天氣酷熱而感不適,需要安排醫護治療,以及當中有多少死亡個案?懲教署回覆稱,該署並無備存這些數字。
若懲教署沒有備存囚友因熱致病致死的數字,即沒有對有關情況作出監測,那公眾就無從研判——究竟囚倉設冷氣是屬於學者所說的提供「更好的服務」(better off service),意味不是必需,抑或這是關乎囚友健康的人道必要措施。
學者:懲教署長及監獄醫生依法例監察犯人健康狀況,有需要會作妥善安排
更生制度學者關博士說,根據《監獄規則》,懲教署署長及監獄醫生有責任密切監察每名囚犯的健康狀況,確保有需要時作出妥善安排,例如若在酷熱情況下有犯人健康受影響,監獄醫生可安排把他/她送往監外的醫院治理,醫院則有冷氣。監獄醫生亦有責任巡查獄中所有地方,確保其狀況安全及合宜,以讓囚者在人道條件下關押。監獄醫生是由衛生署借調過來,根據《監獄規則》獨立工作,其專業判斷須受尊重。
資深監獄更生事工人員:質疑監獄醫生的專業自主
然而,資深更生事工人員阿輝並不認同,他極為質疑監獄醫生的專業自主,因為他指醫生須配合懲教政策,主要是不可令監房出亂子,秩序得以維持。他甚至對醫生撰寫有關犯人的疾病或死亡報告,感到可信度存疑。
不過阿輝指出,按他了解,獄中熱病個案很少,因為一旦有囚友感不適,會被送往獄中醫院,而醫院內有冷氣,就得到舒緩。他亦幾乎沒有聽過熱死人的事件,有的只一宗,是一囚友在操場運動打球時中暑後死亡。他說,反而有凍死人事件,獄中處理凍的問題較酷熱問題更為嚴重。
個別人士未聞酷熱死亡個案,熱病亦不多,但公眾仍難以研判真相
在獄中渡過兩個暑天的釋囚阿C亦指,未見過囚友熱死,一旦有人出現熱病,便會立刻被送進監獄醫院,醫院內有冷氣。
問題是,上述只是輝和阿C的個人所知,若懲教署沒有監測或記錄囚友在酷熱下的健康有否受損,外界就無從據理研判現時囚倉內的氣溫環境是否合乎人道標準。
懲教署沒有回應囚倉酷熱是否作為一種懲罰以協助囚者更生,關博士回應此問題時談及償債或懲罰(restitution / retribution)概念(本文第34段),阿輝則指現時採取傳統的懲教理念,就是「令你怕,唔敢再犯事,唔敢再入嚟(監獄)」,並提到懲教部門的一條「神經」是絕不能觸碰,就是不能令「再犯率」(釋囚出獄後兩年內再犯事而再被判入懲教院所)上升。
當局恐安裝冷氣令再犯率提升,一批慣犯以入獄解決生計難題
阿輝說,1990年代曾以體罰及凌辱方式對付童犯,當時的沙咀勞教所因此成功達至很低的再犯率(3至5%)。懲教當局其實擔心:假如監倉有冷氣,環境變好,囚者不怕坐監就令再犯率提升,而減低再犯率是懲教署的重要目標,沙咀勞教所當年的成功經驗,當局一定堅持。
阿輝以一批「慣犯」為例,是經常重複犯事入獄的一群,他們年紀大、找不到工作、貧窮、領取綜援、住劏房、生活環境惡劣。當他們生活拮据時,會去偷去搶,希望坐監解困境。他說:「最近才協助一名偷東西的,問他為何再犯事,他說『冇錢洗』……懲教署知道有這樣一批人,每逢聖誕新年就會入來。如果監倉有冷氣令環境改善,坐監變得舒服,再犯率會提升,就擊中了懲教部門的神經。」
人的改變在於心靈轉化,不在以艱苦環境來阻嚇
但阿輝不認同這種懲教理念:「要一個人改變,不是要他承受艱辛的環境來達至,而是讓他知道生命裏應該做甚麼才是正確,是要心靈改變。」
然而,阿輝以其工作經驗坦承,囚倉設冷氣不屬必要,若有會更好,但他也明白懲教署的管理困難——若要囚倉有冷氣,必需使用中央空調系統,這樣各倉的溫度會一致,但不同年紀的囚友有不同需要——「有人要凍啲,有人要熱啲」——這樣又引起囚友爭執,為獄內管理帶來困難。
另外,阿輝和關博士亦提及,囚倉全面安裝空調的成本很高,納稅人未必同意;而且,一些古舊監獄的內部建築在技術上改裝不到以容納空調設施。在美國,雖然民間輿論強烈,國會下議院亦曾提出法案要求監獄內的溫度必須限於某個度數內,但上議院否決了法案,反對者認為面對罪惡必須態度強硬,不能軟。
退熱貼、飲用凍水、洗多一次澡皆不可的原因
現時,當安裝冷氣的建議引來反對者嘩然,認為是讓囚犯嘆世界的說法下,一些非常小規模、甚至極為卑微的降熱要求都不獲懲教署接納,阿輝明白並道出箇中原因和困難——懲教署以保安為由拒絕囚友使用退熱貼,因怕有人會撕開貼藏東西於內。獄內供應的飲用水是熱的,要供應凍水有管理困難,因為不同囚友有不同需要,有人要凍水,有人要熱水,若供應的物品一致,囚友間就少爭拗,而一致供應熱水較凍水好,因為熱水可以放涼,冷水加熱就麻煩。要求每天可洗澡多一次,會帶給懲教職員煩惱,因為澡堂不多,每天洗澡時段可能一次過安排幾百人洗,需有懲教職員看守,如果再安排多一次洗澡,工程浩大。
另類解暑建議——安裝抽風機、所有獄中工場設冷氣、使用獨立式冷風機
阿輝建議兩點改善獄中酷熱狀況,一是在每個囚倉內的窗口或開個洞,以安裝抽風機,風從喉管進入囚室,一定較風扇涼快。他說現時懲教署已進行這項工程,但進展很慢。
另一建議是在所有獄中工場設冷氣。阿輝說,當局的邏輯是獄中工場是具生產力的地方,便可有冷氣,囚倉沒有生產力便沒有冷氣,但現在,有很多工場的工作屬高度勞動或工場機器發出熱力,例如木工、燙衫等,而場內並無冷氣,囚友於酷熱天氣下在此工作更是難熬,如果所有工場設冷氣,而囚友每天在工場逗留12小時,會容易點渡過炎夏。
關博士則建議使用獨立式冷風機,在極端酷熱天氣下,安放在獄中一些沒有空調的食堂及工場內。
衝擊香港懲教認知的挪威哈登監獄——渡假村式關押降低再犯率
當使用退熱貼、暑天能飲到凍水和洗多一次澡來解暑,對香港囚友而言都是不能實現的奢侈時,則對於全球可能被議論得最多的挪威哈登監獄(Halden Prison),香港人一定感到不可思議。
這座監獄是挪威20多年前監獄改革的產物,拚棄過去以懲罰性措施,改以高度人道方式來管埋犯人。其監禁環境像渡假村,每名囚犯都有單獨囚房,內設洗手間、淋浴設施、冰箱、桌子和電視機,窗外可見到森林風景。他們接受各種培訓和教育之餘,亦和懲教職員以「互動安全法」一起吃飯、打球和娛樂。
這樣的監獄強烈顛覆了港人原有的懲教認知和理念,而更衝擊常識的是,人道改革後的哈登監獄,不單獄中暴力事件及釋囚再犯率下降,其再犯率更明顯低於英、美、法等歐美國家。
該監獄獄長霍達爾4年前接受媒體訪問時曾說:「我們不想看到這裏成為一個充滿憤怒和暴力的地方,我們希望這些囚犯平和、安靜……我們將釋放出去的可能是你的鄰居,如果我們在獄中對待囚犯像畜牲一樣,那我們就是把一些畜牲釋放到社會上去了。」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