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民怨声中进行这个联署,为的是不想再拖延应对已经讨论经年的环境公义问题,亦为了香港的长远福祉着想。明白政策或为不同人群带来困扰,因此我们建议政策可分阶段实施,先易后难,例如先在公屋实行,私楼随后,三无大厦更要押后,直至解决当中的资源缺乏或刑责明确等问题后再执行;并且,还有受影响的弱势人群如长期病患者、卧床长者,残疾人士等,他们无法因实行政策而做到减废(医疗废物),那么就要照顾他们的需要,例如是否豁免他们的医疗废物,或给予征费资助等等。
明白政策实施带来各种困难,不希望环保L与非环保L互相对立
我们明白,政策本身有许多需要完善的空间,政府和各界都有责任共同研究改进,以便把本来有良好意愿的政策做好。 十分理解坊间提出的各种难题,更不希望社会上环保L与非环保L的两群人互相对立、仇视;不希望本来有着良好意愿的环保议题,逐渐成为人们憎恨的事情,以致我们集体返回或继续当代放任的物质生活,长远导致我们赖以维生的大自然最终要向我们反扑。 垃圾征费酝酿20多年后,终于原本在今年4月1日实施,但原来这个涵盖全港700万人的政策,不到实行那一刻,都不知道许多不同人群实践措施时,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难题,而政策的细节又确实未顾及这些许多的实际情况。本来,这是公共政策的常见状况,在容许议政的社会里,人人都可以发声把政策完善,实在无甚稀奇。但很可惜,今年年初开始出现的许多表达忧虑的声音,逐渐引发越来越强烈的情绪式抵抗,后来事件开始政治化。在事件变得政治化后进行支持联署
在4月8、9日两天,先是中共重要喉舌卢文端出来发文,指垃圾征费是当年一群「激进反对派」提出(并指他们当中许多现仍在监狱),而当局是「在环保的大帽子压迫下接受」,「香港要坚决摆脱环保道德绑架」;通过了基本法23条立法后,社会已变得平静,故应聚焦拼经济,不应消耗精力争拗环保议题,于是叫停垃圾征费。至此,事件由民怨一跃上了政治层面,以政治理由强声叫停实施一个已经透过合法程序通过法例的政策。 翌日,立法会议员江玉欢呼吁无限期押后政策,议员李慧琼表达一旦政策实施,恐怕引起很大的混乱。 这景象令人感到似是建制联盟一场大合唱,把一个非常重要却又非常争议的民生议题政治化,讨论转移到政治层面,而不是这政策原初要解决的环境与民生问题。如果民间指出政策带来困扰,那么,管治者或所谓民意代表,是否应协助讨论如何完善政策以利社会,但这场建制大合唱中少见这种讨论,可见这几位建制中人的动机是推倒政策,而非协助完善。至此,似乎已经无法理性地讨论下去,俨然一股由上而下的政治力量给社会一种指令,要把环保政策搁置,为了平息争议聚焦经济。 其后,有一些相反的声音平衡事件,分别如前环境局局长(黄锦星)、其前政治助理(欧咏芷)、前副局长(陆恭蕙)表达政策的重要性。可是,这些声音仍然来自权力层和在社会上有话语权的人群。至于关心事件又支持政策的平民百姓,未能参与到社会舆情之中。盼支持政策的平民百姓有表达空间
事实上早于3月下旬,已有媒体报道政府内部消息,指立法会内反对此政策的呼声甚高,社会又欠缺支持声音,政策估计会泡汤。 就在这背景下,我于4月18日发起了以下联署,至4月27日为止,收到了12位(连同本人)人士的签名,亦已把签名及信件电邮往抬头的各香港管治团队官员(详情看下面联署信)。 由于香港的公开议政文化已转变,12名联署人的名字除了收信人看到之外,不在公开地方展示。近日有关环保法规的民间舆论逐渐变成情绪对抗
近日不只一个环保法规推出,于4月22日亦实施了餐具走塑,全城承接着垃圾征费而来的民怨或关注,推到了情绪的高点。渐渐地,有关法例的原初目标已无人提及,网民spin了去措施的细节,例如垃圾征费的钱银问题、走塑后用替代餐具的成本和毒性问题……渐渐地,出现许多情绪的抵抗、谩骂调侃讽刺之后,没有提出另类解决方案以达至环境公义的初心,有的亦以反对者的角度spin去政治层面,指在极权统治下不能强制环保,一样是把事情政治化。弱势社群的发声关注展示高水平议政能力
非常感谢坊间许多诚意提出困难的团体发声,他们展示了高水平的议政。例如智障人士代表指,部分智障者因身体需要会弃置大量医疗废物,征费政策为他们带来不能避免的庞大负担,建议容许领伤残津贴的合资格人士向社署提取指定垃圾袋;又如拾荒者要付钱买指定垃圾袋,变相为掉垃圾的商店埋单,他们要求政府豁免对他们的征费,实属合理。他们议政平和说道理,没有因自身利益的缘故叫停政策,没有要求无限期押后,不谩骂不调侃,却是和理非地提出另类建议,协助完善政策。处理争议的民生问题要有一种怎样的胸襟?
我们能否以这种胸襟处理争议的民生问题?理性讨论困难,齐心思考出路,而不是情绪高涨去推倒,而推倒后的结果会是:管治者不须再工作,省时省力,因为大条道理——民间不接受这些事,以后不用做了。这样,我们民间留下一个怎样的香港给下一代? 以下为联署信内容(由于香港的公开议政文化已转变,12名联署人名字略去,但已呈交收信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群香港公民支持政府尽快落实垃圾征费联署信
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先生、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先生、立法会主席梁君彦先生、全港十八区区议会主席先生/女士赐鉴,敬启者:
吾等为一群支持香港特区政府尽快落实垃圾征费的香港公民。垃圾征费议题近日引起热议,各界善意地对此政策的试行操作,表达了各种困难,吾等感激各界的意见,此实有助完善政策。由于困难甚多,可见政策之执行确不容易,因此,坊间有声音呼吁押后、搁置及叫停政策。吾等本于关怀香港福祉、关切环保危机的良好意愿,愿在此向阁下表达意见,认为政策应如期于今年八月一日实施,分享理由如下,并试提出解决困难的建议:
1. 香港垃圾问题严竣,堆填焚化两不宜,亟需源头减废——香港过去主要以焚化方式处理垃圾,但因焚化释出毒气带来空气污染,损及健康,政府其后逐步以堆填替代焚化。然而,垃圾日增,现时全港3个堆填区之中,2个已接近饱和,政府进行扩建,同时亦设立「综合废物管理设施」,重启焚化方法。可是,焚化的危害和昂贵成本,会为下一代带来巨大危机。焚化炉的兴建需要庞大资金,运作时释出的毒气与飞灰,以及灰渣渗入泥土污染食物炼,将带来健康隐患。而堆填方法在长远而言,加大了香港对土地需求甚殷的压力。可见长远计,堆填及焚化方法皆不宜,彻底方法是源头减废。若大众对源头减废掉以轻心,随时出现2017年垃圾围城的景象,当时中国大陆的进口废物卫生标准提高,香港回收商一时未能配合,纸皮堆满各区。
2. 垃圾征费乃源头减废一篮子措施之一,任何一项措施皆不宜拖延实施——源头减废措施包括减少不必要消费、生产者责任制、垃圾征费实现「污染者自付」原则等。而垃圾征费计划早自1998年提出,在政府内外讨论多时,酝酿及发展23年,终于2021年通过法例,至今实施,实不应因执行困难而轻言放弃,或是继续拖延,免前功尽废,白耗社会资源。
3. 把民生事务政治化贻害香港:近日有意见认为,此政策是当年由激进反对派泛民人士主导,此说不实。此政策由酝酿至今试行历逾二十载,讨论过程涉及不同持份者的支持,各界取得共识,政策是有助推动减废和回收作业,是香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一步(香港特区政府于2021年通过垃圾征费法案后发出新闻稿阐述法例目的时提及此一社会共识)。因此,此政策纯属民生善治,与政治无关。香港现时经济下滑,人才外流,亟须团结以群策群力建设社会,不宜把民生事务政治化,否则再次撕裂社会,有害无益。再者,法例于2021年通过时,所有泛民议员已总辞离开议会,全俱由建制派议员通过法案,证政策由激进反对派泛民人士主导之说不实。
4. 垃圾征费乃全球(包括中国)的普遍有效措施,香港正在追落后:正如特区政府在2021年通过垃圾征费法案后发出新闻稿阐述法例目的时所指:「垃圾收费是国际间普遍采用的经济手段,推动市民减废外,更是带动建立下游回收作业的火车头,支持迈向《香港资源循环蓝图2035》的『全民减废•资源循环•零废堆填』愿景,是香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一步。」现时欧洲多国;美加地区及澳洲;亚洲的日本、台北、南韩首尔、中国深圳;乃至发展中国家如南亚的斯里兰卡,均实行垃圾征费,则香港作为国际金融大都会的一级城市,现时才实施此举本已明显落后,如果现决定放弃或继续押后政策的执行,会否拖香港发展的后腿?研究显示,全球多个城市实施了垃圾征费之后,有效降低家居垃圾量及社会整体垃圾量,例如南韩在1995年实施垃圾费随袋征收后,第一年全国垃圾减量达34%。
5. 垃圾征费已成法例,若不执行是有法不依:正如特首李家超先生提及,垃圾收费「已经系香港嘅法律」,当局正考虑应如何推行,故透过「先行先试」深入听取意见及了解实际推展情况。这是妥当的做法,如果通过了的法例不执行,甚或推倒叫停,将向年青人示范破坏法治的先例,难以说服年青人守法。
6. 讨论与预备逾20年,前期配套已在,至此叫停,将虚耗社会资源:此政策由酝酿、立例至试行,已建立了前期配套,例如除了立法外,还有环保署在各区设立的「绿在区区」回收点,回收风气初步建立,接下来是由垃圾征费推动更坚固的回收习惯。若计划此时打住,将虚耗社会各界在此方面曾作出过的努力。
7. 有鸡先,定有蛋先:很多意见认为,政策的实施在技术上很困难,不如迟些待大家懂得怎样做才去执行。这是有鸡先,定有蛋先的问题。一日不起步去行,将永远不懂如何做。有市民感到困惑,认为现未习惯回收,不如等到回收习惯成熟了,才实行垃圾征费。问题同样是,若果不须付费的这个经济诱因,掉垃圾没有代价,又怎能有效推动市民拿垃圾去回收?
8. 困难无可避免,齐心可达成不可能的任务:此政策牵涉全民,实施困难是意料中事,因为不同人士及群体有不同背景及状况。但若能同舟共济,齐心把精力集中于寻找方法做好件事,而不是去谈论做与不做,将必能达成不可能的任务(下面「建议」部分尝试简列应对方法)。若全球大多数城市,包括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及斯里兰卡,都成功地实行了垃圾征费,那香港作为国际一级城市而放弃此政策,会否显得尴尬?
9. 垃圾征费关乎香港长远的经济福祉:有叫停政策的建议认为,现在应停止对政策的争议,聚焦经济发展。然而,长远而言,解决垃圾问题是对经济发展的保障。垃圾征费一旦搁置,推动不到大规模减废,垃圾将成为政府财政的重大负担,包括堆填垃圾削弱土地资源,焚化垃圾带来健康危机而为未来的医疗开支埋下炸弹。经济元素与非经济元素祸福相倚,诚如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其总统就职典礼上,提到当年(2009年)的经济危机时说:「一个国家若只单单着眼于繁荣,是不能繁荣长久的。」
10. 回避实施政策与国家实现碳中和目标及绿色发展背道而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又于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绿色发展,成为了国策。如果属于绿色发展的香港垃圾征费政策不了了之,将违背国策。
l 应对实行政策困难的建议:
1. 政府及环保团体把争议焦点转回环保利害问题上:现时舆论的焦点错放于钱银上,可见社会的环保利害及减废意识不高,盼政府及各界有心人致力把舆论重点放回环境危机上,并集中讨论如何能做好件事,而非讨论做与不做此事。
2. 因应困难分阶段实施,逐步解决难题:现时试行期间出现混乱及不足之处,可以从汲取经验中优化操作。如果全港全面实行政策太多困难,可以分阶段进行,先在做较易的范畴,如在公屋先行,难的或持份者负担较大的随后(如三无大厦、食肆、长者院舍等)。
3. 民意代表及小区建制中人落区协助操作:本着「同舟人」的良好意愿,盼立法会议员、各区区议会成员、关爱队等,密切落区协助政策的操作,支持政府施政。
4. 政府明确向市民展示整全环保政策,并决心落实:有市民抱怨,主要制造垃圾者之一还有生产者,但现在不向生产者征费却向市民开刀,而政府其实有整全的环保政策,包括生产者责任制,只是现仍未实施。政府应向公众宣传整全的环保政策,并让公众见到落实政策的诚意和计划。同时,垃圾征费推动回收,但香港欠缺回收制造业,政府应谋求确保回收物有出路,而不是送进堆填区,免令垃圾征费失却市民信任而泡汤,而须确保回收是再造物品,实现循环经济,政府宜向市民展示此发展的计划。
结语 为香港的未来和下一代的福祉,愿我们努力,迎难而上,支持政府此项施政,并作出协助,使之优化,让各界践行时减少障碍,未来定能共享美果。
(发起人:谭秀贞,香港公民,联络电话: 9437 5713)(联署信由本人发起,已电邮往收信人各官员,信件内容录于下面本文后)
______________
本信函内容数据源:
已实施垃圾征费的国家/地区: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envs.2022.919683/full#h3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6303651/
香港特区政府于2021年通过垃圾征费法例后发出新闻稿阐述法例目的
习近平推动碳中和目标及绿色发展成为国策
https://www.gov.cn/yaowen/2023-04/06/content_5750183.htm
http://cpc.people.com.cn/20th/BIG5/n1/2022/1016/c448334-32546192.html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