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酬趨勢調查存兩大缺陷●疫下逆市再思公僕薪酬本質

薪酬趨勢調查存兩大缺陷●疫下逆市再思公僕薪酬本質

2022年11月3日更新公務員加薪及相關情況

今年7月初,特首會同行政會議決定建議今年公務員劃一加薪2.5%,追朔至今年4月1日生效。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楊何蓓茵稱,此加幅是平衡了薪酬調查委員會調查結果的「(薪酬市場)正數」、輕微通脹、公務員訴求及辛勞,與經濟不明朗及政府財赤的等各種因素而成。

根據規程,此加幅會再於薪酬調查委員會中聽取職方回應,再交由行會最後拍板。但按過去常態,這些都是形式上走過場,公務員劃一加薪2.5%應無變卦。

此決定為公務員加薪爭議劃上句號。薪酬調查委員會在今年5月,根據市場調查結果,建議初中高級公務員薪金加幅分別為2.04%、4.55%、7.26%,引起社會譁然,被指「逆市加薪」。尤甚是高級公務員的加幅達7.26%,有人力顧問認為此調查結果「驚人」,葉劉淑儀更表示「震驚」。

現時塵埃落定,而除了公務員外,今年法官和立法會議員亦加薪,加幅及金額如下:

公務員加薪2.5%,以一名高官月薪約300,000元作例子,加薪後多了7,500元,追溯至今年4月。

* 法官加薪2.5%,按現時法官薪金為143,885元至387,400元計算,加薪後每月多了3,600元至9,700元,亦追溯至今年4月。

* 立法會議員現時月薪103,130元,再加1,750元,今年10月生效,

●●在公職人員加薪的同時,整體社會出現以下狀況:

★★最低工資委員會建議把凍結了3年的最低工資,由時薪37.5元增至40元,但消息指,要到明年5月1日才生效。

★★香港今年首三季連續錄得經濟收縮,GDP分別為負3.9%、負1.3%、負4.5%,外圍經濟環境持續不明朗且存隱憂。

★★零售業指消費券作用不大,市道沒有起色。

★★擁有56年歷史的康泰旅行社在近3年疫情打擊下,決定清盤。

★★在政府各種土地政策及收地建屋的影響下,多種鄉郊工業,包括環保科企喵坊Mil Mill、志記木廠、悅和醬園及德寶雪粒,面臨停業危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正文,於2022年6月12日上載)

慘烈的第五波疫情剛緩和,但整體疫情未退去,市面民困持續,即傳來薪酬趨勢調查委員會為公務員加薪奠下基礎,這個逆市壯舉帶來甚麼思考?

。。。。。。。。。。。。。。。。。。。。。。

一年一度為公務員調薪幅度提供參考的薪酬趨勢調查結果,引起了社會爭議,被指調薪指標讓公務員「逆市加薪」。有媒體報道,行政會議已把這個加薪討論抽起不談。

薪酬趨勢調查及所涉公務員薪酬的兩大思考

公務員薪酬及其調整幅度屬於公共政策,當以公共管治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作為研判準則,本文從良好的公共管治角度出發,檢視這個薪酬趨勢調查方法及其結果的合理性。事實上,其調查方法能否反映市場實況,頗成疑問。

另外,本文同時提出思考——在持續未休的兩年非常疫情環境下,當普羅大眾飽歷失業、減薪、開工不足、企業倒閉、停業、縮減營運等的生計下滑時,對於薪金絲毫無損的高階公共管治人員,是否應該在非常時期,進行非常安排,以體現社會整體共存共榮的群性本質和責任?

薪酬趨勢調查原意是要了解整體人力市場的薪酬水平,每年選取企業以調查其在過去一年(4月2日至翌年4月1日)的薪酬變化狀況,為公務員每年調整薪金提供參考指標,期望公務員調薪幅度跟市場趨勢相一致。

調查方法缺陷一:排拒絕大部分中小企

但調查方法有一重大缺陷——受訪企業甚少中小企,更沒有任何一家服務業中小企納入其中,以較大型機構為主,這跟香港以中小企為骨幹的經濟結構背道而馳。

今年選取的111間參與調查的公司共128,929名僱員(薪酬趨勢調查委員會發放會議結果資料),公司以規模大小分為兩類:

  • 規模較小公司:僱用50至99人,佔25%
  • 規模較大公司:僱用100人或以上,佔75%。

這就是問題關鍵——僱用50人以下的公司,一向不納入薪酬趨勢調查之中。但是,香港絕大部分的中小企都是50人以下;而香港的企業總數中,又絕大部分是中小企,佔了98%以上,接近35萬家。

那就是說,調查所涵蓋的企業中,中小企甚少,與香港的經濟結構相悖。那麼,調查結果會否只反映大機構狀況?有多少代表性?

以下再詳述數據說明上述情況。在香港,中小企有官方定義,就是「聘用少於100名員工的製造業公司和聘用少於50名員工的非製造業公司」(工業貿易署中小企業支援與諮詢中心數據,本文有關中小企的數據來源相同),這裏把中小企分成兩類:「製造業公司」和「非製造業公司」。眾所周知,香港自1980年代已由亞洲製造業中心,逐漸轉型至今天以服務業為主的金融中心,因此,屬中小企的「製造業公司」數目,今天只是極小比例,佔中小企總數約2.2%(共7,807家)。而第二類的「非製造業公司」,除了極小比例的1,680家(0.5%)採礦採石、電力和燃氣供應、廢棄物管理及建築地盤企業外,其餘絕大部分(339,941家,97.3%)是服務業中小企,並全是50人以下,卻沒有被納入薪酬調查之中。

這個數目和比例均龐大、但又沒有接受薪酬調查的服務業中小企群體,是香港經濟的主力軍,僱員人數過百萬(1,160,799人),佔全港中小企員工總數的95%,佔全港總就業人數(公務員除外)近40%。

可見,調查是否能反映香港經濟的主流狀況?

調查方法缺陷二:沒有計算整體經濟民生崩塌狀況

另一個重大疑問是,過去兩年至今,社會各行業生計幾乎全方位塌陷。長期的限聚措施、各地封城及中國大陸堅持清零政策等,令多個主要行業受重創,包括旅遊、酒店、食肆、零售、貿易及批發、運輸倉庫、消閒業(如戲院、卡拉OK店、演藝),企業倒閉、停業、裁員、減薪潮持續不休。本文落筆之時,雖然慘烈的第五波疫情剛緩和,卻傳來有29年歷史的連鎖零食店「優の良品」全線結業,而疫下消費連鎖店相繼全線結業的,已經浪接浪,如有UA戲院、許留山甜品店、健身中心Goji Studios及Fitness First等,更不用說各區均有非連鎖的小型店舖執笠。

各行業的慘況包括了重災區的餐飲和旅遊業。業內曾估計約有200至300家食肆結業,1,200家曾停業;另約100間中小型旅行社倒閉,停薪留職及裁員潮普遍;有調查指逾25%受訪中小企只能部分運營、暫時停運或永久關閉。最新數字顯示,2022年4月的企業強制清盤呈請共68宗,按年增1倍,按月飆升8.71倍,為自2009年5月以來最高。

已經結業的公司,當然沒有反映在薪酬調查之中;而大量減薪裁員的公司若屬服務業中小企,就必然不在調查之列。那就是,調查沒有反映普遍存在的企業收縮情況,沒有計算整體經濟民生崩塌的因素。

最新企業清盤及個人破產數字倍增

企業淌血,僱員自然哀鴻遍野——最新(2022年4月)的失業人數回升至20萬6千人,較疫前的2019年全年多了9萬人。2022年4月的個人破產呈請有930宗,按年升45.31%,按月急升6.15倍,創2020年5月以來新高。

在這種經濟陰霾下,薪酬趨勢調查委員會公佈的調查結果,竟然是指過去一年市場的薪酬趨勢在初、中及高級僱員均有增加,作為今年公務員加薪幅度的指標,扣除了公務員遞增薪額,初中高級公務員的加薪幅度指標分別為2.04%、4.55%、7.26%。

高級公務員薪酬加幅指標逆市創新高 vs 最低工資凍結3年

這結果引起了社會譁然,被指「逆市加薪」,尤其高級公務員的加幅指標達7.26%,高得前所未有。建制鐵粉、行政會議成員葉劉淑儀更曾對此加幅之高表示震驚。如果成事,以一名月薪74,000多元的高級行政主任,可加薪至近80,000元,即高級公務員坐底可多約5,000元月薪。

但與此同時,香港的最低工資卻連續3年凍薪,維持於2019年的時薪37.5元水平。基層勞工、散工如清潔工、保安員等節衣縮食,有人一個麪包頂一日

連老牌公務員工會「華員會」,其會長利葵燕都指,薪酬調查結果的參考價值不大,因為疫情下的經濟嚴重扭曲,調查涵蓋的是包括金融、保險、專業、電訊及公共事業等受疫情影響較少的私人公司,沒有包含失業、半薪、開工不足及停薪等情況,故只建議公務員按通脹加薪,不跟隨調查結果,免起爭議分化社會。

領取天文數字月薪的最高階官員疫下社會責任為何?

由於公務員過去兩年都凍薪,如果今年按通脹加薪,以維持購買力,相對而言理據不算荒謬,但對於領取天文數字薪金、月入居世界同行前列的最高層管治人員,包括特首、首長級公務員、政治任命官員等,購買力已經超強——例如三司司長及政策局局長月薪逾30萬元,特首42萬3,400元,金額僅次於新加坡而冠絶全球(參看另文),就不單不應加薪,還應減薪至少三成,再把金額注入一新設的「非常時期社會財富共享基金」,援助個別飯碗不繼者及重傷企業,直至疫情完全消失。這是要體現社會整體共存共生的群性本質和責任。

眼前的現狀是,疫情遠未過去,近日香港染疫數目回升世界衛生組織亦預期結束疫情存在困難,因此香港經濟崩塌、民生艱困未有結束的苗頭。當社會裏負責生產創富的私營部門遍體鱗傷、流血未止的時候,從他們口袋裏拿取薪水的高階管治者(沒有參與社會生產和創富的人),為何仍然可以絲毫無損地領取天文數字月薪的公帑財富,而且還要按通脹加薪取得更多?如果社會是由一群人共生共存地組成,為何某些持份者(stakeholders)可以獲取天文比例高的社會財富回報,但同一時間卻有大批持份者捉襟見肘?背後理據為何?

「瘦上援下」為社會紓困的外國例子不少

事實上,為了穩住人才和確保公共行政質素,公務員過去甚少受到社會災禍拖累減薪,有的是2002-04年及2009年兩次,分別因九七金融風暴餘波兼SARS疫情,以及美國雷曼債券爆破引發金融海嘯所致,但今次武漢肺炎疫情對經濟民生的打擊遠為嚴重,而公務員卻能安居避風塘,過去兩年只是凍薪,沒有減薪。

公務員維持社會良好運作,必須有穩定而具吸引力的薪酬,才可留住人才,不輕易跟隨社會經濟變化而減薪,可以理解。但月薪30萬以上的高官,面對著流血未止的民生、凍結4年的最低工資37.5元水平、預期仍會持續的疫情、本地和世界政局動盪將帶來更多的經濟隱憂,如果仍穩取高薪,枉談與民共渡時艱。

高官減薪再將財富轉移到有需要者的「瘦上援下」專款形式紓困,已在南韓實行過。2020年疫初,南韓總統、統理、副部長級以上的高級公務員均減薪三成,為期四個月,然後把款項撥予受疫情嚴重打擊的國民。

這個「瘦上援下」的公共財富再分配建議,類近一些國家實行的「無條件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制度,在西方源起於多個世紀之前、一直多有討論,並有國家以不同形式實踐。這是全民無條件地獲得政府每月發放一筆基本金額,作為最低保障。措施的優劣一直論辯不絶,其中令這個措施冒起的一個背景是,科技迅速發展取代了許多人手工作,令西方社會失業嚴重,遂提出並實踐這種廣派基本收入的方法。過去兩年出現全球世紀疫情,此措施的討論和實踐轉趨熾熱,疫下失業嚴重,平民收入減少,若干國家的政府以此措施穩住一般人的消費力,就能維持經濟運轉,不致經濟崩盤。

作為社會人,追隨森林定律呢,還是群性理想呢?

公務員薪酬是公共管治的一個重要課題,涉及到良政善治、問責、社會公平等議題。當普羅大眾仍在未見底的疫情下水深火熱時,月薪絲毫無損的高階公共管治人員,是否應該在非常時期,進行非常安排,以體現社會整體共存共生的群性本質和責任?

如果我們承認人在社會中是互相依存,人的存活有著群性的本質,那我們要遵循的,是強者掠奪、權者為王的森林定律呢?還是追求分工協作、共存共榮的群性理想呢?

(全文完)